一、欠款达到多少会追究刑事责任
一般情况下,单纯的欠款属于民事债务纠纷,不会直接追究刑事责任。
但如果存在以下情形,则可能涉嫌刑事犯罪:一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在签订、履行合同过程中,通过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,数额较大的,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。根据相关司法解释,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、五十万元以上的,应当分别认定为“数额较大”“数额巨大”“数额特别巨大”。二是如果经法院判决后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,情节严重的,会构成拒不执行判决、裁定罪。
所以,不能简单以欠款数额来判断是否追究刑事责任,需结合具体行为和情节综合认定。
二、欠款构成犯罪需满足哪些法律条件
一般情况下,欠款属于民事纠纷,但满足特定条件可能构成犯罪。
若涉及诈骗罪,需满足以下条件:一是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,即根本不想归还欠款;二是实施了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的行为,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;三是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,行为人取得财物。
若构成拒不执行判决、裁定罪,前提是法院已作出具有执行内容并已生效的判决、裁定,行为人有能力执行却拒不执行,情节严重。比如隐藏、转移、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、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,致使判决、裁定无法执行等。
若仅为普通欠款纠纷,通常通过民事诉讼解决。
三、欠款不还构成犯罪的金额标准是多少
一般单纯的欠款不还属于民事纠纷,不涉及犯罪,不存在所谓构成犯罪的金额标准。不过,如果在借贷过程中存在诈骗等情形,则可能构成犯罪。
以诈骗罪为例,根据相关司法解释,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属于“数额较大”,达到此标准可追究刑事责任,但各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,会在此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。
另外,拒不执行判决、裁定罪也可能与欠款不还相关,若法院判决还款后,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,情节严重的,不论金额多少都可能构成该罪,这里强调的是行为情节而非单纯的金额。